close

113年五月我成為了一位新手爸爸,哺育子女過程中會有許多不足之處,即使所學是社會工作相關背景,也從事兒少行業15餘年,但是當要自己親身體驗從孩子呱呱落地後把屎把尿,其實還是有許多需要學習之處,也驗證了所謂書本上的永遠只是理論的不變道理,因此我也把這難得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嘗試用文字記錄下來,與大家分享,也為自己的育兒之路留下一點足跡。

一、現代父母的教養困境

現代社會的變遷,使得父母在教養子女時面臨了諸多挑戰。這些挑戰來自於:

(一)資訊爆炸與育兒觀點多元化——從網路、書籍到專家意見,各種教育理念層出不窮,讓父母無所適從。

(二)社會與家庭壓力——許多父母同時面對經濟壓力、職場挑戰,還有來自長輩或親友的育兒期待。

(三)親子關係的變化——隨著科技進步,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方式改變,如何建立有效溝通成為重要課題。

(四)過度焦慮與完美主義——不少父母害怕「教錯」,或希望孩子「贏在起跑點」,導致過度干涉,反而忽略孩子的天性與個別差異。

面對這些困境,父母該如何調整心態,找到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教養方式呢?就我感受中打從我家孩子在他媽媽肚子裡時,我們的人身就開始了一場追逐賽,追著預約產後護理之家、追著找托嬰中心或保母、追逐著打預防針,好像只要沒安排好其中一項,就會被放大檢視,只是這樣的盲目追逐真的是我與太太想要的嗎?所以我開始檢視自己究竟想要成為怎樣的一個「父親」。

二、從個人體驗看親子教養的微妙之處

教育子女是一件微妙的事,因為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,就開始付出全部心力,最終的目標竟然是讓孩子獨立離開自己。這種「愛的矛盾」正是許多父母內心的掙扎。

親子關係的建立,往往來自於日常互動中的小細節,例如:

建立親子默契:我與孩子的默契從小動作開始。例如,每次抱他之前,我會先告訴他:「要抱抱囉!」然後數1、2、3再將他抱起。久而久之,他學會在這個儀式開始時放下手邊的玩具,甚至會期待被抱。

專屬的親子儀式:我和七個月大的兒子有一個「頭碰頭」的小遊戲,這是他與媽媽較少進行的互動,但與我之間卻建立了獨特的連結。他對此非常興奮,這也成為我們之間的特別記號。

這些微小的互動,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具有重大影響。

 

三、心理學觀點:如何建立安全依附與有效教養方式

(一) 安全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

「安全依附理論」指出,嬰幼兒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,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。具體作法:

1.穩定回應孩子的需求:當孩子哭泣、微笑或尋求擁抱時,父母的即時回應能建立安全感。所以我放棄了所謂偶爾讓孩子哭一下的作法(我嘗試過,但我家兒子是越哭越大聲、越哭越用力...),只要他哭我便會把抱起或著在他身邊用手輕拍安撫

2.創造可預測的互動模式:例如「數到三抱起來」、「睡前說晚安或早晨的起床親吻」,讓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是被愛與重視的。

(二)行為學習與正向強化(Positive Reinforcement)

根據行為主義理論,透過正向強化(如讚美、擁抱、微笑)能夠鼓勵孩子養成良好行為。具體作法:

1.鼓勵孩子的努力,而非結果:例如,當孩子願意嘗試新事物時,父母可以說:「我看到你很努力地學習,這很棒!」,那怕是一點小小的進步,都會給予肯定

2.建立親子回饋機制:例如透過每日睡前的親子對話,讓他習慣表達情緒,雖然面對一歲以下的幼童這樣的行為看起來有點蠢,但我跟我太太還是會對於孩子的一點點表達給出回應,例如我兒發出"阿"一聲,我跟我太太就會同時回應"阿",或是他在哭泣時甚至尖叫時,會嘗試跟他說"我知道你很生氣(或我知道你想要我們陪你),但要麻煩你等一下,你可以生氣/哭泣,但請不要那麼用力(或大聲)"。

 

四、調整心態,讓教養變得更輕鬆

教養最大的挑戰,不是孩子,而是父母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。我太太是透過大量的閱讀,來吸取相關知識,而我是告訴自己就享受這個過程,是苦是甜都細心品味。以下是建議,幫助父母減少焦慮,建立良好的教養模式:

(一)接受「不完美的父母」角色——父母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,重要的是願意學習與成長。陪伴孩子的過程中,我比較主張的是跟著孩子一起成長,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,所以也不會有單一的教養方式,所以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,因此也不會有不現實的完美,所以就坦然接受自己的限制及不完美吧 ~

(二)與孩子共同探索,而非控制——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,並在安全範圍內嘗試。我會提醒自己讓孩子多體驗這個暨美好又危險的社會,我會盡我所能告訴他我的建議讓他"參考",但只要不涉及違法或身命安全及傷害別人的,我都提醒自己給他足夠發展的空間 ~

(三)專注當下,享受親子時光——不要過度擔心未來,珍惜每個小小的親子互動,因為有品質的教養相當不容易,至少對我而言我也不確定會不會有"二寶"誕生,因此我就專注當下,好好地細細品嘗目前的育兒過程,享受當下的每一個片段。

五、結論與具體建議:如何實踐正向教養

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、陪伴與開放心態。以下是一點小小的建議,我也練習一起努力:

(一)每天留15-30分鐘的專屬親子時光——不受干擾,完全專注於孩子。真心期盼所有的爸爸、媽媽,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放下手中的手機,及心中的工作吧,孩子啞啞學語的階段很快就會過去,等到他一歲時候就已經會開始想探索周遭環境,不見得想要給你抱了,更別說十歲之後,現在我們是他的每天,上小學後我們也只是他的週末了...

(二)使用「我訊息」表達感受——例如當孩子做了些危險事情時避免一開頭就大肆批評孩子,而是反思自己的情緒源頭為何,大多時候就是擔心與焦急交錯而成的一股悶氣,既然這樣不如就先說:「我很擔心你這樣做會受傷。」

(三)設定簡單明確的家庭規則——孩子再疼,界線(規矩)還˙是要有,如「吃飯前要洗手」、「玩具玩完要收好」,讓孩子有清楚的行為界線。我兒現在只要爬到沒有墊子的地方或嘗試做危險行為時,除了制止之外,還是會跟他說"NO~NO~~",並且會盡量跟我太太做到一致的管教標準。

(四)保持彈性與幽默感——教養不是戰場,適時放鬆,與孩子一起享受成長過程。如果自認不太幽默的爸爸或媽媽,那趁孩子還未長大(成年之前無論幾歲),學習培養一點幽默感吧,或許那天你跟他爭的面紅耳赤需要有人找台階下時,這一招就用上

 

最後 ~ 分享給所有父母的一句話:

「孩子的成長,是父母與他們共同學習的旅程。」

無論育兒路上遇到多少挑戰,只要我們用開放的心態去觀察、理解與陪伴孩子,親子關係就能在愛與信任中成長茁壯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新手爸媽 育兒 爸爸經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中年男子 的頭像
    中年男子

    中年男子思考人生

    中年男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